你你现在的位置: 靖江政协->委员之窗->容湖文苑
斗 拱
时间:2012/9/6 9:18:12 作者:徐 柯

 

知道斗拱,是在全国鲁班奖得主、扬州古建筑专家潘德华先生家中。 

先生8平方米的工作室里,三面墙上分成两排,挤满了各种风格迥异、工艺考究的木制构件。数一数,足有四五十件之多。见我疑惑不解,先生连忙介绍:“此物名叫斗拱,主要用于古代建筑,起支挑屋檐的作用。”

后来,在与先生合作,建设生祠岳庙配套工程中,我又亲眼看到了斗拱的制作过程。根根木料,被加工成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时木,在先生的指挥下,不用一钉一铆,纵横交错,坚韧地契合在一起。它们将被安装在立柱和梁枋之间,向上托住横粱,尽量减少横粱的跨度,加大了粱枋的承受力,同时,通过自己倒金字塔般的奇妙结构,将来自屋顶、粱枋的重压层层集中又层层化解,最后通过立柱均匀地传递到地基上。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宫殿庙宇,还是精巧别致的亭台楼榭,其向下的压力和向上的张力,都通过斗拱得以承载和分解。

飞檐以表,斗拱为里。在风景胜地,我们争先观看和赞叹的,只是那“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”的飞檐,却对隐藏其后的斗拱一无所知。斗拱取材于坚实细密的树木,在深山中,它已经默默地经受了千百年的风霜雪雨,而当一座座庙宇、宫殿拔地而起,迎接千年香火,万人朝拜的时候,斗拱又在痛苦的扭曲中选择了谦挹虚已,选择了藏头缩尾,它藏到了华丽的外表下,躲进了历史的尘埃里,多少歌舞中的水榭,多少烟雨中的楼台,多少深宫的悲欢离合,多少政权的兴衰浮沉,在斗拱的默默凝视下,都幻成了历史的背影。

“斗拱还是我们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哩。”一旁的潘先生向我补充着。怪不得,潘先生要将自己呕心沥血制作的斗拱视如珍宝,专门一件件地收藏在自己的工作室里。潘先生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的木工,在参与建设生祠岳庙的过程中,结识岳庙设计者、同济大学吴喻国教授,后师从吴教授,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,如今已是业内著名专家,全国鲁班奖得主。潘先生的人生历程,就象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一样,透过每件斗拱上的每一个细节,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段古老而动人的章回。当身居陋室的潘先生面对自己的会徽,摊开胸中的蓝图的时候,他找到了中国古建筑的灵魂,也为自己的灵魂寻觅到了理想的安身之所。

包裹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高墙之内,有多少人还能认识斗拱。还会记起斗拱?但是,威武不能屈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人类的脊梁不能抽去。斗拱的精神,将伴着中华文明的脉膊,永远跳动。

 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上一篇: 好人永远 下一篇:春天的指向